时间:2023-04-17 15:13:52
车企价格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清库存和真正让利是可能存在的两个主要因素。当车企面临库存积压的情况时,它们通常会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一般来说,库存车的存货周期可能是3个月或6个月,也有可能更长,甚至可能达到一年以上。对于经销商来说,库存车的存货周期长短直接影响到其库存成本和利润,因此经销商通常会努力在存货周期到期之前尽快售出库存车。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库存车的存货周期有助于在购买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购买存放时间过长的车辆,影响车辆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车企价格战背后在拼什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车企价格战是清库存还是真让利
车企价格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清库存和真正让利是可能存在的两个主要因素。
一方面,车企价格战可能是为了清库存。当车企面临库存积压的情况时,它们通常会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这可以减少库存,提高销售量,增加现金流,并避免额外的存储和维护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车企可能并不真正减少产品成本或牺牲利润,而是将成本转嫁给了经销商。
另一方面,车企价格战也可能是真正的让利。车企可能通过优化生产和供应链成本,或通过增加销售量来降低单位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车企降低价格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进而实现更高的销售量和利润。
总之,车企价格战的具体原因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供应链成本、竞争情况等等。因此,消费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理性的购车决策。
为什么不买库存车的原因
不买库存车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库存车通常是已经生产出来但一直没有卖出去的车辆,因此可能存在存放时间过长、运输损坏、维修历史等问题,导致其质量可能不如新车。尤其是对于长时间停留在库存中的车辆,其零部件和油液的老化问题更为严重。
款式和配置限制:库存车一般是经销商按照厂商要求囤积的,可能并不是消费者理想的款式和配置。如果消费者有特定的需求和偏好,可能需要订购新车或等待厂商更新款式和配置。
不享受最新优惠:厂商为了促销库存车辆,通常会提供一些特别优惠,但是如果消费者等待厂商推出新车型或者特别优惠时,可能会失去这些优惠。
保修和售后服务限制:库存车通常会比新车的保修期限更短,而且一些厂商可能不提供售后服务。消费者在购买库存车时,需要了解车辆保修和售后服务的具体情况,避免出现后期维修保养难的情况。
综上所述,如果消费者对新车的质量、款式和配置、最新优惠、保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或者可以等待厂商推出新车或特别优惠,那么就不适合购买库存车。但如果消费者对以上方面要求不高,同时能够获得比较优惠的价格,那么购买库存车也是一种选择。
库存车到底是3个月还是6个月
库存车的存货周期通常是由车辆生产日期、出厂日期、进入经销商库存时间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不是固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库存车的存货周期可能是3个月或6个月,也有可能更长,甚至可能达到一年以上。
在中国,汽车生产日期通常是由车辆的车身钢印上的生产日期确定,这是根据国家法规规定的,所有车辆都必须标注车身钢印。而库存车的出厂日期则是指车辆从生产线下线的日期,因此出厂日期可能早于或晚于车辆的生产日期。
对于经销商来说,库存车的存货周期长短直接影响到其库存成本和利润,因此经销商通常会努力在存货周期到期之前尽快售出库存车。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库存车的存货周期有助于在购买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避免购买存放时间过长的车辆,影响车辆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建议在购买时向经销商咨询车辆的生产日期、出厂日期、库存时间等具体信息,以便作出更合理的购买决策。
车企价格战背后在拼什么相关阅读:
每经热评丨正确看待汽车价格战 三方面影响不容小觑
每经记者:段思瑶
每经评论员 段思瑶
由“东风系”在湖北打响“第一枪”的汽车价格战正在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超过30家汽车品牌参与到了本轮价格战中,还有更多品牌正计划跟进。
究其原因,一是市场需求较弱。2022年的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透支需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亦到期,使得春节假期之后市场需求复苏较慢。二是产品库存高。据乘联会统计,1月底车企和经销商库存高达333万辆。三是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自2023年7月1日起,被称为“全球最严排放标准”的国六B政策将实施,点燃了燃油车品牌大规模去库存的“导火索”。
从目前来看,这场汽车价格混战已不可避免,但不可小看其引发的涟漪效应。
首先,其会影响车企的定价逻辑,其中一部分的企业定价体系会遭遇巨大冲击,从而处于被动应战的状态。不同于以往,这次降价潮波及范围广,涵盖了10万到50万元售价区间的自主、合资品牌的产品,而动辄数万元的大降价,势必会影响到各个细分市场车型的价格和生存空间。
其次,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或继续减少,部分品牌甚至会被淘汰出局。当前,部分新能源车企主动将价格延伸至10万到20万元价格区间,这一区间过去主要由合资品牌主导,且仍是国内乘用车最主流消费区间,占比接近50%。此轮价格战之后,不仅是“新旧”动力车型之间的竞争会进入最白热化阶段,也是合资品牌的生死战。
最后,消费者的心态出现变动。在看到动辄降低数万元的新车价格后,消费者不会去探究其背后的深层产业逻辑,甚至会将汽车降价视为工业制造发展的进阶副产物,那么不跟进降价或降价很少的品牌接下来的日子会非常难熬。
虽然产品价格的适度下调有利于激发居民的汽车消费,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但“踩踏式”的价格战并不可取,况且这将影响到车企的利润,近段汽车板块股价下行,就被认为与汽车行业价格战白热化有关。
笔者建议,车企应该客观地看待当下的价格战问题,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追随。如今,全球汽车市场已经完全进入创新驱动的竞争时代。对车企来说,与其拼价格,倒不如想想如何降本,只有成本降得足够低,产品的定价才会更有竞争力。
比如,特斯拉降低成本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在制造环节,特斯拉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控制成本,原来由70多个零件冲压、焊接而成的Model Y后车架,在不到2分钟内被一体压铸成型,不仅减轻了车重,也控制了成本。
另外,对车企而言,关注会不会失去灵魂、盲目地参与价格战,不如更多关注如何站在用户角度,所有技术和功能,都围绕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打造产品。尤其是在互联网趋势下,车企要做的就是积极转变定位,将原本产品型企业转变为用户型企业,从“以产品为核心”转变到“以用户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围绕用户需求,推出差异化且有竞争力产品的车企,同样能够在价格战中胜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