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5 11:01:54
中国国防部14日又通报一个大新闻:2023年4月14日晚,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首先,这是中国第六次宣布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取得成功。老司机注意到,中国宣布的历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中,都特意强调了是“技术试验”,这是否意味着相关反导系统尚未列装,外界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想的是,随着全球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日益重视,以及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快速突破,中国的陆基反导试验应该也会对高超音速作战环境有所考量。
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六战六捷啥水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中国国防部14日又通报一个大新闻:2023年4月14日晚,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老司机对比了一下,和去年6月那次反导拦截技术试验的通报相比,除了时间不同外,两份通报内容当真是一模一样。但中国军方发布消息向来是“话少事大”。虽然两份通报的内容一样,但结合背景来看,这背后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去年10月,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画面首次披露
首先,这是中国第六次宣布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取得成功。此前五次分别于2010年1月11日、2013年1月27日、2018年2月5日、2021年2月4日、2022年6月19日成功进行。此外,2014年7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不过与其他几次不同,2014年没有提及是在哪个阶段进行拦截。
为什么要强调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特殊性呢?据介绍,反导拦截技术按发射地分为陆基、海基和天基,分别指反导系统在陆地、海上和天空发射。要了解什么是陆基中段反导,首先要搞清楚弹道导弹飞行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段,或者叫上升段,从导弹点火升空算起到末级发动机停机为止。第二个阶段是中段,从末级发动机关机开始,到导弹再入大气层为止。第三个阶段为末段,也叫再入段,也就是再入大气层到落地这个飞行阶段。
通常而言,上升段的导弹速度慢、轨迹单一,拦截技术难度最小,对己方的附带伤害小。但此时导弹往往还处于对手领土或领空范围内,需要突破重重防御,实际上非常难以实现。
而再入段的导弹飞行速度极快,洲际导弹的弹头再入速度可达15-20马赫,而且此时弹头已经与弹体分离,不但体积小,而且可能释放假弹头等干扰手段,拦截起来也非常困难。即便拦截成功,导弹残骸也可能落在本国领土上造成附带伤害。
因此中段拦截就成为针对中远程导弹乃至洲际导弹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据介绍,在弹道导弹飞行中段实施拦截,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但由于此时导弹的弹道高度比较高,所以拦截起来仍有相当难度。中国多次成功实施陆基中段拦截试验,说明中国已经掌握了中段反导拦截相关技术,拦截成功率、可靠性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算上2014年的那次陆基反导拦截试验,中国公开宣布进行了7次陆基反导试验,且全部取得成功。这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呢?目前明确具备独立的陆基中段拦截能力的国家,全球也就只有中美俄,其中俄罗斯A-235战略反导系统发射的51T6M远程拦截弹,最大拦截高度在800公里以上。西方猜测,俄军2021年曾击落一颗运行在500公里轨道上的报废卫星,使用的就是这种反导系统。从技术指标上看,它完全具备中段反导拦截能力。但外界对于A-235的具体性能和作战使用,了解得并不多。
而美国的陆基中段拦截系统主力是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两地的地基拦截弹(GBI)。这种曾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反导系统,如今其神秘外衣早已被剥下,五角大楼报告承认,GBI在1999年以来的约20次拦截试验中,成功率仅有一半。再加上该导弹无法应对当前兴起的高超音速武器,因此当前五角大楼已经基本放弃了GBI,转而全力研制它的接任者——下一代拦截器(NGI),目标是跟踪和摧毁高速、精确制导的洲际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但按照五角大楼的计划,即便进展顺利,NGI最早也要等到2028年才能交付。
老司机注意到,中国宣布的历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中,都特意强调了是“技术试验”,这是否意味着相关反导系统尚未列装,外界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想的是,随着全球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日益重视,以及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快速突破,中国的陆基反导试验应该也会对高超音速作战环境有所考量。
中国陆基中段反导拦截六战六捷啥水平?相关阅读:
再次震撼世界!中国反导拦截技术到底有多牛?
2023年4月14日晚,中国国防部发布消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首次实施反弹道导弹试验
早在2010年1月11日,我国在境内实施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试验。此前只有美国进行过相关试验,因此中国成为第二个进行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的国家。这一试验可能是对2009年五角大楼批准将爱国者导弹销售给台湾的反应。另一样猜测则是为了对付同样在附近的印度导弹,由于中国声称反导试验从未针对特定国家,意图永远不得而知。这一测试被观察家与中国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的反卫星导弹试验联系起来。
反卫星导弹试验
实际上,中国首次进行打击高速飞行器的实验,要追溯至2007年。2007年1月11日,中国进行了一次反卫星导弹试验。在该试验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一枚开拓者一号火箭携带动能弹头,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对撞,击毁了轨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隶属于中国的已报废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是自1985年美国以F-15战机发射ASM-135反卫星导弹摧毁P78-1人造卫星以来首次成功的人造卫星拦截试验。2013年1-2月间,俄罗斯BLITS卫星受到太空碎片撞击而受损无法工作,科学家分析最有可能的碎片来源是2007年中国反卫星导弹试验中被击中的风云一号C碎片
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最早报道了该事件,该报道内容于2007年1月18日被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所证实。中国政府最初并未公开表态,直至外交部2007年1月23日正式承认了该试验。中国在事前已经就该试验通知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其他国家)没有必要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并强调“中国原则上主张和平利用太空,反对太空武器化,亦从不参与太空武器竞赛。
反导导弹“640工程”
中国早期便开始反击系列反导导弹的640工程计划累积技术,640工程是我国从1960年代起开发的洲际弹道导弹反导系统。主要对来自外层空间的洲际导弹实施中段拦截,对来自外层空间的核导弹或飞行器实施实施战略防御。该系统包含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反卫星作战系统。640工程从1960年代开始研发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结束,后因缺乏庞大的科研经费支持而最终放弃,但通过对反导项目的探索研究积累的技术储备,有助于日后中国发展自身的导弹防御和反卫星武器。1965年12月22日,七机部向二院下发反击一号拦截弹研发任务,要求在1966年研发成功。1966年2月19日-20日,反击一号3发小比例模型弹试射成功。1968年1月10日,国防科委要求二院在当年要进行反击一号模型弹研制和飞行实验。
1969年进行低空方案拦击试验。但由于(文革)影响,反击一号的19项科研计划,全部未能完成。严重影响到反击一号的研制进度。1970年,反导靶场迁至云南昆明,成为第二十训练基地第四试验部(1975年组建为第二十四试验训练基地)。
1970年8月,反击一号第一发模型弹(未装弹头的实弹)在二十基地发射试验成功。1972年4月,“反击一号”第一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总装、出厂交付。5月15日,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发射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在空中爆炸,试验失败。在上级要求下,二院迅速召开工作会议,反复分析和讨论,找出了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决定加强地面试验,并采取技术措施对找出的问题加以改进。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978年10月,二院向七机部上报《关于结束反击一号研制工作的报告》,提出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1979年8月至9月,反击一号在昆明基地成功地进行了两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1980年3月9日,国防科委通知,终止反击一号研制。
历次反弹道导弹试验
2010年1月11日(官方第一次陆基中段拦截试验),中国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宣布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并称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12年9月11日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并宣布“达到了预期目的”。
2013年1月27日(官方第二次陆基中段拦截试验)又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宣布: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14年7月23日(官方第三次陆基反导拦截试验)宣布实施一次陆基反导技术实验;中国国防部证实了这次拦截试验,但未说明是“哪个阶段的拦截”。
2016年9月23日,媒体报道了中国可能在20日进行了反导拦截试验和弹道导弹试射, “而9月22日试验的靶场则可能是新疆自治区境内某靶场,从发射场到靶场间的距离约为1500公里。从这个信息推断,这可能是一次弹道导弹高弹道飞行试验。”
2017年5月29日,据法国《东方钟摆》网站报道:根据网上公开的禁航通告,中国可能当天从太原向西发射一枚导弹,飞行距离约2500公里,这个方向的试射或许就是又一次库尔勒反导试验场进行的反导试验;分析评论,这是中国在以实际行动回应美国于5月30日,GMD系统进行的代号FTG-15的拦截试验,此次试验取得了成功。
2017年7月23日,“我国西部地区有人拍到空中疑似导弹残骸的照片,可能又进行了一次反导试验。”同时,荷兰航空飞行员在喜马拉雅山上飞行时,拍摄到了疑似近日中国反导测试的影像。
2018年2月6日(官方第四次陆基中段拦截试验),《中新网》发布报道,并援引中国国防部新闻局官方微博消息,表示“2018年2月5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媒体分析:此次拦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拦截弹的“大气层外命中精度”。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刊登文章称,此次中国使用的是“动能-3”拦截弹,拦截速度高达27马赫,摧毁的靶弹则是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
2018年4月27日晚,北京、南京、呼和浩特、太原、天津、青岛等地的夜空划过一道奇异的无声光束,像一个巨大的飞行手电,被一些网友称为“天外来客”,疑似进行了一次反导试验,另一种可能性是进行了一次高超音速武器的飞行试验。
2018年10月11日晚,内蒙古、山西、呼和浩特、北京等地的夜空划过一道奇异的无声光束,被一些网友称为“亮云”,疑似进行了一次反导试验。一些媒体报道称为不明飞行物。
2021年2月4日(官方第五次陆基中段拦截试验),中国国防部发布声明,表示其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并表示“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22年6月19日美国战略司令部证实,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在加利福尼亚州以西海域,成功发射4枚三叉戟II D5洲际弹道导弹,导弹准确命中太平洋关岛地区的目标;同日晚(官方第六次陆基中段拦截试验),据中国国防部消息: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国防部表示该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