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0:16:49
《人生之路》里,那些青年男女面临的困境都有了多元的选择,无论是男主角们意外的交错人生,还是女主角们注定的生命轨迹,皆有去向与归处,而与原著不曾背离的,是他们在逆境中向阳而生的精神,一如既往地荡气回肠;而对剧中人命运沉浮的思索,也一如既往地耐人寻味。立足时代的迭变,《人生之路》试图以更贴近现代人价值观的叙事方式来演绎经典,让原著《人生》迸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尽管有时间、空间的差异,但不变的是与原著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
《人生之路》有哪些普通人的缩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人生之路》里,那些青年男女面临的困境都有了多元的选择,无论是男主角们意外的交错人生,还是女主角们注定的生命轨迹,皆有去向与归处,而与原著不曾背离的,是他们在逆境中向阳而生的精神,一如既往地荡气回肠;而对剧中人命运沉浮的思索,也一如既往地耐人寻味。
——————
许久未有这种感觉了,追剧之路并不全然只是愉悦或愤慨,而是几度梦回剧中情境,依然情难自禁地为剧中人命运的参差,感到唏嘘。以至于也曾像剧中人那样不断在迷茫时刻生出对人生、命运的叩问!或许,不同人的人生本就是如此千差万别,但高加林的悲剧源于何处?刘巧珍对感情的执着,又值不值得?
由阎建钢执导,陈晓、李沁领衔主演的现实题材剧《人生之路》正在央视和爱奇艺热播,开播即引发广泛热议,从服化道的年代感到演员们的演技,从叙事方式再到与原著之差别等都成了热门话题。《人生之路》的故事部分取材自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此番将经典重现不只是对原著的焕新,还在保留其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时代性的续写——
《人生之路》以20世纪80年代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高加林、高双星、刘巧珍、黄亚萍等青年人走出黄土高原来到上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奋斗拼搏而改变人生命运的故事。
相比原著,拥有复杂性格的男主角高加林,其多舛命运又增添了一分悲剧色彩:他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一心想离开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但不幸的是,他考上大学却被好友高双星冒名顶替,而自己与锦绣前程失之交臂。失去开启光明人生的希望,他曾清澈明亮的眼睛也失去了往日的光采。而接二连三的打击,将他几乎“锤”入谷底。当民办教师,却因意外事故痛失转正机会丢了工作;进城当通讯干事,又因被举报录用不合规而重归农民身份……如此起伏不平的人生,当失意成为日常,他颓废、彷徨、消沉、气馁……但他又总能在每一次生活重新露出一丝曙光时,振作、蓬勃、奋起、进取……
尽管对陈晓饰演的高加林,人们评价并不一致,但对于像我这样不曾读过原著和看过电影《人生》的初见者,从他塑造的高加林形象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状态,已然看到了40年前的陕北高原,有为青年的种种特质——他有一定的才华,因此有文人傲骨,心怀鸿鹄之志;他有改变不了的家庭背景,因此敏感脆弱,有强烈的自卑感……优缺点并存,有几分自负亦有几分虚荣的高加林,在陈晓的演绎下,是血肉丰满的,也是可悲亦可爱的。
几番起起落落,和被束缚在高家村的高加林不同,“偷”走他人生的高双星却在上海的校园里,从初期与周遭的格格不入,渐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如鱼得水”,不仅与上海姑娘恋爱,发表《农民工生存困境的调查报告》找到自己的价值,还因申领身份证的契机,如愿改回自己的真实姓名。本是不光彩的“窃”他人命运者,却坦然自若、顺风顺水地完成阶层转换,这是何等讽刺?而这种双线对照形成的鲜明对比,更凸显了高加林命运的悲怆,渺小的他犹如一叶扁舟在浪花里漂流,难敌波涛汹涌!
当这种对比越发强烈时,让人很容易代入高加林的视角,去体会那种不甘于平凡的人生,体会那种现实的残酷与时代的脉搏交织下,小人物的命运难与大时代的力量抗衡的痛苦,当然,也因此顺理成章理解了高加林在逆境时的无奈、妥协,以及被动地接纳现实,与宿命和解;理解了高加林在顺境时的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以及主动地为了飞得更高更远而作出的抉择。
显然,《人生之路》对高加林这一角色性格、境遇的一些改动,除了反映当时因信息差导致的社会真实现状、反映当时的陕北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并没有改变高加林自身的精神面貌,反而,更能带给人们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挫折,有多少人可以从容不迫?又有多少人可以将苦难化为原动力,在每一个艰难时刻,都有向前走的勇气?无疑,勤劳朴实的高加林是具备向命运挑战的品质的,更拥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青年开阔的眼界,以及渴望突破自我的雄心。
和多面性的高加林相比,剧中的女主角,堪称那个时代具有自我意识的新女性代表人物,无论是在山沟沟里土生土长的刘巧珍,还是在大都市出生的黄亚萍——
刘巧珍是黄土高原生命力的代名词,虽然她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她具有劳动女性特有的善良、单纯、率真、坦荡、勤劳,也有超脱于普通乡村女性的视野,所以,她理解高加林的郁郁不得志,鼓励他走向城市;她支持妹妹刘巧玲攻读学业,对抗父亲的狭隘认知;她懂得生活的真谛,宽慰高考落榜的马栓“自己的路自己走”……她勇于追求爱情,也敢于直面生活。“我的婚姻我做主,我的爱情我说了算”,在闭塞的乡村成长,刘巧珍并未被禁锢在当时、当地以男性为主的话语体系里,也并非如刻板印象中的乡村女性那般怯懦,她活泼开朗,风风火火,对生活有着属于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高加林的爱情,更是来自灵魂深处没有半点杂念的爱,且热烈如火。对父亲试图包办自己婚姻的想法,她据理力争;对村子里每天对她指指点点的人们,她大大方方地与高加林牵手面对。同时,她也是脚踏实地生活着的女性,努力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展现了坚韧的女性力量。
如果刘巧珍质朴无华的美好,带给人们的是单纯、原始的感动与共情,黄亚萍则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体,代表的是接受知识熏陶的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她的思维方式更贴近如今的现代人。她热爱读书,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热爱跳舞,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事业和感情,都有自己的执着追求。热爱理想的同时,也热爱生活,因父生病错过高考她不曾抱怨,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做播音员时,她没有荒废爱好,时常利用闲暇时间跳舞。可以说,她是一个在任何方面,都忠于自我且忠于自我选择的女性。
不同身份和家庭生活背景下的刘巧珍与黄亚萍,都具有相似的先锋性和共通的闪光点,她们都勇于主动去选择自己梦想的生活,且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步履不息地行走着、耕耘着,她们共同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黄土高原上生活着的女性,自我意识与女性力量的觉醒。
不同于原著,《人生之路》在他们走出陕北高原后谱写的上海奋斗史,还将让人们看到他们每个人更多的成长与蜕变,在书中似乎曾经属于高加林一个人的“独角戏”,也将变成一部全新的时代青年群像的成长史诗。《人生之路》的前半部分,聚焦的是几位年轻人在特定时代的生活现状,而后半部分,则是他们走出时代、地域和社会环境局限的奋斗历程。但不管是在陕北的黄土地,还是在大上海的钢铁丛林,人们都能看得见,他们在人世间跌跌撞撞,不甘于被命运捉弄的奋力挣扎;也看得见,他们对理想人生与自我价值的不断追逐。
立足时代的迭变,《人生之路》试图以更贴近现代人价值观的叙事方式来演绎经典,让原著《人生》迸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尽管有时间、空间的差异,但不变的是与原著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就像导演阎建钢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的,“《人生》的内核没变,都是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守住自己的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一如编剧的初衷:“《人生之路》让每个人都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将理想和现实生活这个关键命题具象化了。”这并非是一句虚言——剧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着,例如高加林,始终希冀走出山村实现理想抱负;例如高双星,在“窃”取别人劳动成果的阴影下回归初心,积极向上地以一篇报道证明自己也非“池中之物”;例如刘巧珍,时常流露出对自己没有文化的遗憾但从未一蹶不振;例如黄亚萍,无论何时都不曾放弃对钟爱的舞蹈的坚持……
路遥所著逾15万字的《人生》,结局停留在高加林被举报后返回高家村的一幕,高加林未完待续的人生故事,在37集的《人生之路》里有了延伸,不仅是他自己,书中那些青年男女面临的困境都有了多元的选择,无论是男主角们意外的交错人生,还是女主角们注定的生命轨迹,皆有去向与归处,而与原著不曾背离的,是他们在逆境中向阳而生的精神,一如既往地荡气回肠;而对剧中人命运沉浮的思索,也一如既往地耐人寻味。
或许,忘却《人生》里诸人命运的“戛然而止”,能在《人生之路》寻找到未来也算是圆满了期待,毕竟,那是我们或是爱着或是厌着的他们和她们,对个人命运的绚丽书写有了终章。而这些从经典作品中走出来的角色,也因此有了新的解读。
作者:钟玲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人生之路》有哪些普通人的缩影相关阅读:
《人生之路》高双星重入编制!妻贤子贵,全村尊重,跟高加林和好
《人生之路》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偷了别人一生的高双星,不仅没有受到大的惩罚,还重新考了教师资格证,成了受全村人尊重的教师,还在曾经的母校当上了班主任,与高加林重归于好。至于他的妻儿,妻贤儿贵。
看到这里,我有两个常识问题:
第一,考编制内教师是需要政审的,像高双星这种有过“顶替他人上大学”背景的人,政审是可以通过的吗?
我特意去查了相关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政审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报考者本人的政治方向、是否具备违法犯罪行为、直系亲属是否有违法行为。
电视剧中,高双星的父亲高明楼和高双星本人都有过犯罪记录,这种情况,他是通过编制内教师考试的吗?
第二个常识问题:顶替事件曝光后,高双星任教的母校是公办学校。公办学校的教师,还是班主任,难道对老师的思想品德,生活作风没有相关考察吗?
更令人觉得离奇的是:高加林不仅原谅了高双星,还跟高双星重归于好,又成了好兄弟。
一, 被顶替者许小萍的悲惨结局。
这部剧,我们一定要看懂的两个人物,一个是香香,一个是许小萍。
她们一个是“被高加林抛弃”的刘巧珍的缩影。
一个是“被高双星顶替”的高加林的缩影。
许小萍这个人物要从两方面来看:
许小萍为了考大学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她的娘家又为她倾注了多少资源。
跟高加林一样,许小萍的家境也不好。在那个年代,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想要改变命运,高考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看看高加林那句“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就可见那些真正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为了高考付出了多少辛劳。
那真的是拼了命在学习。
更残酷的一点是:马栓和高加林都是独生子,而许小萍并不是独生女。她这样的情况,就会跟高双星一样抢夺了原本属于家里其他兄弟姐妹的资源。你要知道,那个时候是家里人多,很可能连吃饭都吃不饱的年代。
许小萍拼了命的学习,娘家几乎所有的资源向她倾斜,然后她被别人顶替了。
我实在不理解高加林对高双星的原谅,他真的对得起那个为了考大学如疯如魔,没日没夜努力学习的他自己吗?
第二方面,要看被顶替了人生的许小萍到底有多惨?
高加林这种通过发表文章,通过遇到各种贵人,在大上海立足,成为报社主编的传奇人物太少了。
如果高加林没有遇到贵人,没有超脱的才华,那么高加林就会留在村里,会挑粪,卖馍,一辈子不甘心且痛苦地活着。
看看许小萍的悲惨结局,嫁给了村里的无赖,被长期家暴,她想要给自己讨一个公道,还要被离婚,甚至连孩子都再也见不到。
更可怕的是,许小萍的命运不是个例,看看嫁给高三星的刘巧玲,也是被男人要求洗衣做饭生娃,被男人要求任劳任怨,任打任骂。
许小萍的丈夫甚至能做出把许小萍捆绑囚禁的事情来,可见其品性之恶劣。
高双星亲眼目睹了“被顶替者”许小萍的悲惨结局,但是高双星假惺惺地痛苦流涕,却并不想帮许小萍改变命运,甚至他还曾经劝说过许小萍不要继续追查这个事件了。因为他觉得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要查的话,许小萍还会被离婚,被禁止见孩子,代价太大了。
何其荒谬,许小萍的人生在被顶替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未来了,而高双星竟然还期盼着许小萍认命。
或者说,他心里期盼着高加林认命。
二,如果不被刘巧玲拆穿,高双星会自首吗?
反反复复看这部剧,我是在不理解高加林原谅高双星的点,在哪里?
第一,高双星亲眼目睹高加林落榜的痛苦,但还是冒名顶替了。
其实从这一刻开始,他就已经不配跟高加林谈什么兄弟情义了。他是主观刻意地去冒名顶替的,他就那么残忍地偷了高加林原本意气风发的一生。
他没有任何愧疚,只想着早点去上海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二点,他和他父母都希望高加林一辈子不去上海。
高加林去上海后,看看高双星父母对高加林的埋怨,他们不怨自己的孩子抢夺了高加林的一生,反而怨怼高加林不好好在农村呆着,越来越有出息。
并且不仅仅是高双星的父母,高双星对于高加林去上海,也没有半点喜悦,满心的不愿意和惶恐。
在高双星的心里,高加林能一辈子留在农村,不去上海打扰他的灿烂生活,才是他最愿意见到的。
第三点,如果刘巧玲不当众拆穿顶替事件,高双星一辈子都不会自首。
其实高双星这个人物是极度自私自利的。他从始至终都没想告诉高加林真相,他就想要顶替高加林一辈子。哪怕是高加林比许小萍过得还悲惨,他也不会说出顶替的真相。
这里有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高双星亲眼目睹了许小萍过得有多悲惨后,在跟高加林谈话时,竟然想着跟高加林打感情牌,让高加林原谅他。
正如刘巧玲说的那样,高双星一家,自私又虚伪。明明是他犯了错,不觉得对不起别人,反而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犯错的自己,还要装出一副假惺惺的“好人”模样。
第二个细节是:转移财产。高双星买了房子后,房本上只写了陈秀礼和小毛头的名字。
这也是顶替事件里,最不公平的一点,顶替者通过犯罪的手段毁了别人的一生,他享受了那么多年的好生活。看看他娶的上海媳妇,再看看他的儿子在大房子里惬意地弹着钢琴。
这原本都不该是属于他的生活,可是,因为他犯了罪,于是享受了一切。并且即使最后他的犯罪行为被曝光,这些好处依旧会属于他,和他的妻儿。
纵观这部剧,高双星顶替了别人,他失去什么了吗?
他什么都没失去。他享受了那么多年别人意气风发的人生,妻荣子贵,丈母娘追捧。
即使被曝光,他依旧能再入编制,妻子还是他的妻子,儿子还是他的儿子,甚至是连被顶替的人也原谅了他。他当了班主任,依旧受学生尊重,甚至受整个高家村的人尊重。高家村的人甚至还会觉得,他在上海上过大学,还当过大学老师,简直太有本事了。
多讽刺的现实。
两个顶替者,仅仅只是被革职。
至于被顶替者失去的人生,不管多么惨,多么痛,就只能自己去承担后果。
多不公。
犯错的人,美好一生,除了下个跪,哭一场,事事皆如意。而没有做错任何事的人,为了考大学拼命的人,却只能痛苦一生,没有任何补偿和得到,甚至电视剧里,一出出这样的剧情,还都圣母般演绎着原谅的戏码。
高加林原谅了高双星,多善良?多宽容?
善良该是一种底线,而非一种高度,而一旦善良成了高度,只要求善者更善,而对恶者毫无惩戒,那么恶者就会横行,善者就会变成纵恶的帮凶。
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社会的公平准则被打破,人心便会因为趋利而向恶。
三,把高双星打回原型,就算惩罚了吗?
我细细看了好几部有关顶替事件的电视剧,一个很让人不平的结局:几乎所有的顶替者都只是被打回原形,而没有遭到法律的制裁。
《幸福到万家》里的万传美没有,《玫瑰之战》中唐小樱没有,《人生之路》里的高双星更没有。
他们只是被打回了原形,只是在享受了别人“美好”的人后回到了自己的起点。像高双星竟然还考取了编制,到了公办学校去当老师。
这个事件最歪的一个点是:高加林现在过得也很好,就好像高双星的“顶替”罪恶就彻底减轻了。
高加林现在过得很好,是他自己的努力,甚至是电视剧刻意的美化,他为上大学付出的努力,因为被改变人生轨迹吃的那些苦,难道都不存在了吗?
呼吁更多的人,看到受害者的痛苦,而非去理解“罪犯”假惺惺的眼泪:打回原形,就是最大的惩罚了吗?这些顶替者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该坐牢坐牢,该经济补偿别人经济补偿别人。
《玫瑰之战》里叶勤勤向顶替者唐小樱所要300万的赔款,是合理的。
高双星仅仅是自首下跪吗? 他和高明楼不仅仅该下跪,还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更该给予高加林一家经济上的补偿。
而这也是这部剧一个很刺人的点:高双星提前转移了自己全部的财产,他真的是真心悔过吗?还是没有办法,只能通过自首的方式,企图利用别人的善,来保留自己的最大利益。
最后一句:有些事可以原谅,有些事永远无法原谅,因为原谅他,就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善恶公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