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蟹网 > 手游攻略 > 小学老师去世后做了大体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老师去世后做了大体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时间:2023-04-10 09:54:11

7月22日,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天津市护理界老前辈关小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老人的遗愿,就是再次穿上洁白的护士服、捐献自己的遗体。这个遗愿的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关小瑛从白衣天使到大体老师7月23日,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关小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西青区举行。天津医科大学师生代表现场重温医学生誓言,以医学生特有的方式,迎接这位“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危急时刻,作为抢救小组成员的关小瑛主动要求,在自己身上先实验。家人和同事们强忍悲痛,联系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完成了她捐献遗体的心愿。
小学老师去世后做了大体老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7月22日,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天津市护理界老前辈关小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老人的遗愿,就是再次穿上洁白的护士服、捐献自己的遗体。这个遗愿的背后,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关小瑛从白衣天使到大体老师7月23日,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关小瑛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西青区举行。天津医科大学师生代表现场重温医学生誓言,以医学生特有的方式,迎接这位“大体老师”。

“大体老师”“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1947年,19岁的关小瑛考入上海仁济高级护校,1952年调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用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和自己的遗体,为医学奉献了全部。忙,是儿子陈俊尧对关小瑛这份工作的第一印象。“她很少说起工作,有很多事是她获南丁格尔奖章后,看到报道我们才知道的。”陈俊尧告诉记者。1957年,天津发生一起化学中毒事故,一些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迹象。当时,医院新引进了辅助呼吸的“铁肺”,却不敢贸然在病人身上使用。危急时刻,作为抢救小组成员的关小瑛主动要求,在自己身上先实验。确认“铁肺”安全有效,新设备第一时间投入救治,病人全部转危为安。

1967年,关小瑛参加医疗队,赶赴内蒙古为牧区群众服务。一个3岁的孩子被严重烧伤,血型相同的关小瑛毫不犹豫,立即为他输血。发现孩子呼吸困难,关小瑛就口对口地把孩子的积痰吸了出来。孩子苏醒了,关小瑛却累得昏倒在抢救帐篷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申,是因为整理资料才“发现”了老主任的这些事迹。“我感到震撼,却一点也不觉得奇怪,因为她永远是把别人摆在自己前面的一个人”,王申告诉记者。1978年,关小瑛的爱人被确诊为胃癌,女儿也因意外被砸成重伤。身为护士,关小瑛一直坚持照顾患者,没有出现在女儿的手术现场。她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家人,从未请过一天假。她的人生信条,就是“为了病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天津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孙玫告诉记者,关小瑛作为学会第四任理事长,完成了16项基础护理操作规范,让天津市不同医疗单位的护理操作实现了同质化。其中很多细节,让她至今记忆犹新。比如静脉输液,从基础评估到由远及近保护血管、选择针头号数……不仅提高了“一针见血”的几率,还让病人感觉到护士非常温暖。天使般的仁爱和纯熟的护理技术,让关小瑛赢得了赞誉。1997年,关小瑛获得世界护理学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这时,距离她走进护校已经整整50年,直到耄耋之年,关小瑛也从未离开工作岗位。用陈俊尧的话说,晚年的母亲,工作就是享受天伦之乐。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科护士长郭莹还记得,关小瑛在她的科室住院时,关小瑛每次都一定要让病房里年资最低的护士去为自己输液。一旦穿刺不成功,她就会鼓励说“没关系,再来”。病弱之躯,挡不住关小瑛为自己的事业去奉献。关小瑛慢慢行走的身影,就是她在事业上最后的倔强。“上下楼是靠两只手拽着栏杆才能一梯一梯爬上来,哪怕是一张纸掉在地上,她也想为医院做这个贡献,去把它捡起来。”王申告诉记者。直到82岁那年,在家中意外跌倒,让关小瑛不省人事。同事们从家人口中得知,关小瑛已经在2006年办理了捐献遗体的登记。“她早就说了,死后角膜、遗体都捐献,穿护士服就行”,陈俊尧说。在医院的全力救治下,关小瑛坚强地活了下来,却也再没能醒来。奉献一生、再捐遗体,这个愿望也经历了10年的接力。7月22日晚,93岁的关小瑛离开了人世。家人和同事们强忍悲痛,联系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完成了她捐献遗体的心愿。

从白衣天使到大体老师,关小瑛再一次穿上洁白的护士服,为医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这就是前辈们总会跟我们讲的那两个字——‘奉献’。”王申说。“进临床科室的医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身的解剖、观察去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大体老师对医生和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杨慧告诉记者。给奉献者更多关怀“到所在区的红十字会领取志愿报名登记表,直系亲属、执行人签字,再到天津市任意一家公证处免费办理公证,就成为了遗体捐献志愿者”。天津市红十字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英介绍,志愿者身故后是由执行人或其他直系亲属拨打27306997告知捐献意愿,经核实符合捐献条件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对接医科大学和志愿者办理现场交接。

王英报名登记、实现捐献,家人的支持在遗体捐献的两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同志要捐献遗体,三个儿子都不同意,急得给红十字会写信,天津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邢蕴静闻讯去做工作。“‘自愿无偿’原则里的‘自愿’,一是本人要自愿,第二至少是直系亲属要同意”——邢蕴静告诉记者,经过耐心解释,老人再次与家人耐心沟通,终于在三个月之后成功报名。让他意外的是,老人的儿女最后都找到他,要求报名捐献遗体。

邢蕴静

像这样,由一位志愿者带动身边亲友的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天津市民报名捐献遗体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天津市红十字事务中心主任宫敬义告诉记者,近年来本市每年遗体捐献报名登记人数在200余人,2019年达到360人之多,创下历年新高。现在,报名登记人数已达3000余人、实现登记974人。遗体捐献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给予捐献者和家属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对遗体捐献者及家属进行褒扬;把捐献者的姓名镌刻在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园的奉献碑上,供后人瞻仰、纪念。王英告诉记者,在遗体交接的现场,尤其需要这样的关怀——“痛失亲人,不经历那个过程是无法体会那种悲痛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尽量去做”。办理交接,快速响应是第一位的需求。这项工作,是由志愿者们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我不管到哪,都带着捐献用的材料”,邢蕴静打开随身的布兜,里面装着空白的捐献证书、医科大学给家属的感谢信和纪念用的校徽。他从2017年下半年退休后开始参与遗体捐献工作,参与了2018年以来天津市全部的遗体捐献交接。“我们对社会的承诺就是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邢蕴静告诉记者,自己刚刚熬了一个通宵,接运了两位捐献者。

为了让热线保持畅通,工作人员采用轮流值班的方式进行值守,下班时间就转到手机,洗澡、上厕所都会把手机放在旁边。邢蕴静也给自己加了一条铁律——“24小时开机,非必要不离津”。邢蕴静的伯父、父母都已经捐献遗体,他本人也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决意退休后投身遗体捐献。共同的身份,让邢蕴静对捐献者和家属们的需求感同身受。“咱经历过,家人去世手忙脚乱,找不着材料很正常。红十字会有存档,就可以随时查。”邢蕴静告诉记者,报名表公证后要送一份到领表的地方,很多人不理解。经过他的解释,人们就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为了百姓更方便。对遗体捐献者的关怀,来自各行各业。每次一起赶现场的,还有殡仪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遗体捐献者享受免费的接运、存放。邢蕴静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儿子在美国的老先生,足足存放了21天。“他女儿都不好意思了,我说别,儿子见不着爹一面,回来不得埋怨死。”果然,老先生的儿子回来最感谢的就是姐姐让他能够再见父亲一面。“这是人情,谁家都是这样。”邢蕴静说。出现场之前,邢蕴静都会在电话里摸清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现场再详细了解捐献者的生平,这样才能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呈现出一个更好的告别。从告别仪式上的悼词,到微信群里的问候,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幕后工作,让选择成为大体老师的逝者走得更有尊严。“使捐献者得到尊重、使家属得到安慰,就是我做这个事情的初心”,邢蕴静说。

生命意义的感悟“五十六载初会始,惊遽诀别一瞬中。廿年殷殷长相守,逆境难摧誓为松……”——这是张鸿钧老人为老伴高恒龄而作的《夜思》。2012年,高恒龄因病去世,成为一名大体老师。张鸿钧在完成老伴遗愿的同时,自己也报名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2018年清明节,天津医科大学师生把时年89岁的张鸿钧请到学校,共同追怀高老师。张鸿钧为老伴读诗的场景,让现场学子深感震撼。

张鸿钧为老伴读诗活动结束后,张鸿钧在老伴的照片前久久凝望,他说:“当我去世时,这里就是我们相聚的地方。在这里,死不是忌讳,更让人感受到生命之可贵。”这间特殊的教室,就是天津医科大学的生命意义展厅。如今,张鸿钧夫妇的故事已经成了展室的一部分。在天津医科大学的课堂内外,大体老师带给医学生的也不止是解剖学知识,还有对于生命和职业的感悟。“无言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正心恭行,追深辨细;德彰术精,锤成大医”——局部解剖学的第一课,医学生要向大体老师致敬、朗读解剖学誓词。“对大体老师的崇敬,会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认真而珍惜地进行每一次操作。”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杨慧告诉记者,从课前的礼仪、操作后的复原,一直到完成教学后的送别,这种态度会融入到医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认识。

解剖学课与医学生宣誓

生命意义展厅最早就是一间普通的解剖学教室。“那间教室就在我办公室对过,那会儿最初的展品就是老校长的”,杨慧告诉记者,自己1984年考入天津医学院,正是朱宪彝老校长在开学典礼上为他们讲授开学第一课。然而,当年年底,朱宪彝就在工作中心脏病猝发逝世,留下“四献”遗嘱,献出全部藏书及读书卡片、存款、住宅、遗体。“我们一方面是感到震撼,同时也非常理解。就觉得不能辜负老校长的嘱托,每次参观完之后,那种感触就又加深了一步”,杨慧说。

现在,新扩建的生命意义展厅又迁入了图书馆,方便师生随时走近“无语良师”。作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还经常在这里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就是我们要让医学生坚定的职业信仰”,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五年制辅导员王琰告诉记者。工人、农民、浪漫的诗人……入学两年,无数次行走在生命意义展厅,让学生马培庭印象深刻的,是各行各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遗书。“各行各业都在为医学事业默默付出,我们学有所成之后去造福的也是各行各业的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循环和传承”,马培庭告诉记者。

生命意义展室里,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传承。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78级校友李唯思以遗体捐献者的身份回归母校。医学生手捧菊花,迎接学长重返母校,横幅上写着“李唯思同学,母校迎接你回家”。李唯思的儿子、天津开放大学教师李想告诉记者,作为“老三届”,父亲是带着他一起上的大学。当时,作为医学生的父亲就提到,将来自己去世,要捐回母校给母校做贡献。在展厅看到父亲的照片,儿时的情形历历在目。

第二年清明节,在天津医科大学“不忘医者初心,唤起生命本真”生命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上,李想作为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被请回了学校。最让他感动的,是每位家属都收了一封医学生的亲笔信。“你做了一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大家都会记住你的。在你爱的人或者爱你的人的记忆当中不断延续下去,是生命真正延续的价值吧。”李想站在镌刻着近千个捐献者姓名的纪念墙前,告诉记者。新学年,大体老师们的名字和故事,在这里等待着又一批医学生的到来。

津云新闻记者 王晓明摄像 王烽旭 薛亮

小学老师去世后做了大体老师相关阅读:

看了93岁外公的“新职业”,网友红了眼眶……

日前,有一名网友

发文怀念自己的外公

这位网友写道

“外公 辞世之后

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留

选择了一个崇高的 职业——大 体老师”

在大理大学遗体捐献纪念墙上

贴着这位大体老师的“入职介绍”

老人生前是 云南大理州的一名医生

发文的这位网友回忆

外公去世前说过

“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划上千刀万刀

也不愿在患者身上划错一刀”

△大理大学医学科学馆的“行礼线”指示牌上,写着“因为有过生命,因此便有了尊严!”

看到这位网友的分享

大家纷纷红了眼眶

并向老人致敬

大体老师

是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

称为老师,意为捐献者用自己的身体

为医学、科学作出了贡献

安徽一小区30多位老人

相约捐献遗体

安徽合肥的一个小区

近20年来,有30多位老人办理了

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手续

其中最大的93岁,最小的50多岁

其中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说

“遗体捐出去,

对国家社会还有一点贡献”

目前已有4位老人

去世后完成了遗体捐献

口腔医生去世

以“大体老师”身份 重回母校

今年4月,湖南怀化

31岁的口腔医生储昌安因病逝世

生前他签下捐献书

“倘若我命运不堪,无法挽救生命

望为医学贡献最后余温”

最后,他以“大体老师”的身份

重回母校湖南医药学院实验室

15岁少年身患白血病

生命最后,他主动提出捐献遗体

山东德州15岁少年周岩坤

因患白血病不幸离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主动提出捐献遗体

父母也忍痛同意了他的决定

周岩坤的遗体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收

用于医学教学研究事业

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向所有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致敬

相关文章

手机版 | 电脑版 | 客户端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xxxxx@163.com 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