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4:42:24
据法新社7日报道,法国外交部当天表示,法国外长在中国与伊朗外长举行了罕见的面对面会谈。随马克龙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外长科隆纳在北京会见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根据双方的声明,科隆纳和阿卜杜拉希扬在会谈中全面讨论了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与此同时,据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多家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本周突然到访沙特,对该国最近同伊朗与叙利亚和解表示“意外和不满”。路透社6日称,伯恩斯访问沙特的消息公布之时,沙特外交大臣与伊朗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会谈。几周前,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政府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法国伊朗外长在北京会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任重】据法新社7日报道,法国外交部当天表示,法国外长在中国与伊朗外长举行了罕见的面对面会谈。随马克龙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外长科隆纳在北京会见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根据双方的声明,科隆纳和阿卜杜拉希扬在会谈中全面讨论了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他们还就领事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同意促进相互尊重和继续对话。
与此同时,据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多家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本周突然到访沙特,对该国最近同伊朗与叙利亚和解表示“意外和不满”。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7日报道,本周早些时候,伯恩斯在事先未宣布的情况下突访沙特,并向对方表达不满。他对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说,利雅得在华盛顿“全球竞争对手”的支持下同伊朗和叙利亚达成和解,对此美国大感意外。
路透社6日称,伯恩斯访问沙特的消息公布之时,沙特外交大臣与伊朗外交部长在北京举行会谈。这是地区两个竞争对手的高级外交官7年多来首次会晤。《华尔街日报》称,根据一份联合声明,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和伊朗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同意重启两国间的航班并恢复官方和民间互访,还同意开始准备重新开放2016年关闭的两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几周前,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政府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称,沙特选择中国作为斡旋方是在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认为北京是一个比美国更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美国“政治新闻网”6日称,虽然华盛顿的一些人担心中国正在填补美国留下的真空,但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北京为该地区稳定所做努力的积极一面。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小组负责人、参议员克里斯·墨菲说:“美国和中国之间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是零和游戏。”他说,利雅得和德黑兰之间关系的改善意味着该地区的冲突将会减少,这将降低美国被卷入中东战争的可能性,“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冲突降级会有负面影响”。
法国伊朗外长在北京会谈相关阅读:
中方给足面子,马克龙非常识趣,中俄法卷入舆论浪潮,美国干着急
这趟出访,中国给足了马克龙面子
从去年十月份马克龙找到朔尔茨表达自己的访华意愿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近半年时间,距离马克龙官宣访华进行舆论造势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位被各种舆论声音围绕的法国总统,终于来到了中国。
在这趟准备良久的访问行程中,中方为马克龙准备了高规格的接待礼遇。马克龙专机5日抵达北京时,中方就为他准备了献花仪式,在他刚刚走下舷梯时就为他献上中国国旗配色的鲜花,而后由21辆摩托车组成的最高规格国宾护卫队护送其离开机场。
由于此次访问中,马克龙将中法文化交流当成重点议题之一,中方在当晚特别邀请了马克龙出席“中法文化艺术之春”开幕式,随同马克龙访问的巩俐也与其法国丈夫米歇尔出席。马克龙还在开幕式发表演讲,希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能够促进两国人民友谊,加深彼此了解。
在6日的正式会谈之前,中国又特别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广场外为马克龙举行了盛大仪式,欢迎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在检阅台观看了仪仗队分列式,并共同检阅了三军仪仗队。
这一系列欢迎礼节是国家外交的最高礼仪。五常国家之间的国事访问是全球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为此展现出了自己的大国气度,表现了合作诚意,给足了马克龙面子。
和马克龙同行访问的冯德莱恩,就没有这个待遇。我们上述的所有礼遇,都明确是中国对法国领导人的接待礼遇,与马克龙同机抵达的冯德莱恩并不一同享受。在此前中国外交部分别发布的两篇声明中也写的非常清楚,法国总统马克龙应中国邀请,前来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中欧双方商定下,访问中国。二者的规格和性质并不相同,享受的接待礼节自然也不相同。
在议程安排上,中国也体现出了对二人“共同访华”的切割。中方在6日分别安排了中法与中欧领导人单独会晤,而后再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其中中法双方关切的合作问题都在单独会晤中讨论,和法国欧洲立场有关的中欧广泛性共识问题则被放在了三方会晤上。
此举既没有影响中法两国做生意,又没有让马克龙因为利益问题偏离欧盟的整体外交框架,完全迎合了马克龙的需求,同时也让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两人共同“影响”中国的策略失效,可谓是外交智慧的集中体现。这三场会晤,中国给马克龙行的方便,意义甚至还要大于之前的最高外交礼节。
这说明中国给马克龙的面子不仅在礼仪上,还在利益上。尤其是中国在双边合作利益上的配合,让马克龙既避免了所谓“欧盟立场”的尴尬,又得以完成此次出访的经济任务,回国后能对国内的企业与民众“交差”。
那么中方已经给足了面子,马克龙的“表现”又如何呢?
访华收获满满,马克龙仍期望中国劝普京清醒
这两天重要议程中,马克龙的表现体现出了一件事——他是个识趣的人。马克龙并没有因为高规格的接待礼遇而蹬鼻子上脸,而是回应了中国的诚意。
中法两国元首的单独会晤中,马克龙没有着重谈中欧的立场问题,也没有像冯德莱恩一样提出一些干涉中国内政的议题。双方会谈的主要关注点都聚焦在中法合作之上。在中法合作以外的方向上,马克龙没有多谈,只是履行了自己在欧洲的承诺,与中方讨论了乌克兰问题。
两国领导人在乌克兰问题上交换了意见。中方仍旧以劝和促谈以及政治解决的立场,呼吁各方尽快重回谈判;马克龙也介绍了法国方面对俄乌冲突的看法。只不过他没有如同欧洲社会期望的一样,用咄咄逼人的态度要求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站队,而是充分赞赏了中方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表示法方主张重启政治谈判,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希望中方加强沟通,为和平做出共同努力。
至于劝说中国利用自身影响力去说服俄罗斯重回谈判的话题,马克龙也是“点到为止”,没有去过多提中俄之间的关系,只是表示希望中国可以让俄罗斯“恢复理智”,让所有人都回到谈判桌前。
他并没有放弃让中国去劝服俄罗斯,而是将这一话题的尺度保持在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程度,相比冯德莱恩等欧盟领导人要收敛的多,起码知道在访问中国时尊重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原则。
务实的态度让这次中法领导人对话取得了丰硕成果。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了农业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续发展、文化等领域的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在这一系列双边合作中,空客公司与中国的合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此次空客CEO傅里亲自跟随马克龙访华,与中国航空集团签署了160架飞机的协议,在天津开设第二条生产线,使得空客A320系列飞机在中国的产量翻一番。
熟悉欧美领导人外交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客机贸易是这些飞机生产大国的外交“风向标”。出于客机生产与销售本身的复杂性及其价格高昂的特点,只有氛围非常友好的外交活动才能促成大额的客机订单。而此次空客的订单还不只是“大额”那么简单,A320是空客的主力支线客机型号,在中国开设新生产线后,空客几乎已经将自己未来的发展赌注押在了中国身上,作为法国的支柱性企业,空客对中国的投资体现了中法合作的密切与未来发展的潜力。
法国国内也可以凭借这一笔巨额订单,在中短期内获得大量经济利益,以改善法国糟糕的经济态势与集中爆发的内部矛盾。
可以说,这次访问中,中法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马克龙完成了自己的政治与经济任务;中国也如期拓展了国际合作,在其中获取了合作利益,同时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维持了中国对俄乌冲突一贯的公平中立立场,甚至还向全球展现了独立自主外交的巨大优势。
宾主尽欢之下,这次外交出访似乎已经成功。但在国际社会上,不一样的声音仍然存在。
俄罗斯对中国调停俄乌冲突泼冷水
我们都知道,在马克龙出访这件事上,欧洲的关注点和我们是有些不同的。中国作为国际合作中的务实者,所关注的方向往往更偏向于合作,但欧洲现在可是正在盛行“意识形态决定外交”的政治潮流,这导致欧洲人的关注点和我们出现了极大的偏差。
这次马克龙访华取得的诸多成果中,欧洲集中报道的是马克龙在俄乌问题上对中国的劝说。这本来只是中法对话的一个小议题,但硬生生被欧洲媒体当做了主要报道方向,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舆论攻势在6号当天就蔓延到了俄罗斯。
在4月6日的克里姆林宫例行记者会上,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被记者问到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是否可以作为潜在的调解角色时,就回答称,中国毫无疑问具备十分有效而且优势的潜力可以从事调节,但乌克兰相关形势复杂,目前还没有政治解决的可能性,俄方除了继续特别军事行动以外别无他法。
随后,这一发言立即被结合马克龙在中国的表现一同报道。法新社就在6日报道称,俄罗斯发言称“目前没有中国来调解俄乌冲突可能性”的同时,马克龙正在北京访问,以劝阻中国不要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
一场有关中俄之间“出现意见冲突”的舆论浪潮随即在欧洲掀起,而在这场舆论浪潮中,俄罗斯的位置非常有趣。
俄罗斯似乎并不反对西方炒作这种舆论,俄罗斯媒体“今日俄罗斯”反而在4月6日引述了法国《费加罗报》一篇有关“中国不应调解俄乌冲突”的报道,认为中国现在确实不该以调停者的身份介入俄乌冲突。
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媒体所展现出的态度,无疑是一盆泼在调停俄乌冲突议题上的冷水,这似乎和俄罗斯一直以来强调的和谈立场有所出入,但实际上却展现了国际舆论在俄乌冲突中博弈的复杂性。
如同西方害怕中国彻底倒向俄罗斯一样,俄罗斯也害怕中国真的被西方国家说动,以更偏向西方利益的立场去介入和谈,主张和谈的各方都希望和谈更靠近自己的利益,而中国这个中立者恰好有能力把和谈推向其中一方。
但就事论事说,现在中国确实不适合作为和谈中间人开始全面介入俄乌冲突的和平进程。俄罗斯和欧洲各国都应该明白,第三方介入的根本基础是冲突各方先达成停火协议。唯有各方停火,第三方才有发挥和平作用的空间,否则没有国家会愿意在双方还交战时被拖入战争泥潭。
中国的中立立场是长期而稳定的,一直主张关切冲突各方的合理利益需求,俄罗斯和西方想从中国身上获得谈判利益的筹码都是不现实的,想要让中国发挥自己的和平作用、尽早促成俄乌和平,俄罗斯和西方应该着手尽快进行停火谈判,而不是在战争中争夺中国的选择。
中国外交繁忙之下,美国只能看着干着急
不过要说这场访问中最破防的是谁,那还轮不到俄罗斯。在这场访问中最破防的必然是美国。
著名媒体人胡锡进就在4月6日晚间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指出,当前中国外交繁忙,美国却对此无能为力。
在此之前,美国一直都在对中国实施围堵政策,从经济、技术、外交等层面全方位围堵中国,大肆鼓吹全球与中国脱钩。
但这次欧洲与中国的合作,着实打了美国的脸。
这次不管是冯德莱恩还是马克龙对中国的访问,都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往,美国并没有立场干涉;马克龙来劝中国为俄乌和平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没有给美国留下干涉的空间,马克龙在出行前就和拜登通电话,阐述了法国会在这次外交出访中如何劝说中国加入俄乌冲突和平进程,先美国一步堵住了美国的嘴。
如此一来,一直鼓吹对华脱钩,在俄乌冲突和平进程中污蔑中国的美国,只能看着马克龙前往中国,与中国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
与此同时,沙特外交大臣与伊朗外长还在马克龙访华的同一天于北京会见,讨论重开大使馆等事宜。
再往前回溯,从去年年底以来,包括德国总理朔尔茨、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内的欧洲领导人纷纷访问中国;日本外相、澳大利亚外长等亲西方政要也前来中国访问;中国周边的一众国家也都纷纷与中国拓展外交合作,对中国进行访问。
这一系列外交活动中,美国都只能坐着干瞪眼,看着中国的外交在美国遏制下愈发繁荣。
对于这些现象,胡锡进认为,最近眼花缭乱的外交博弈切实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维护自身重大利益、保持与世界主要力量正常关系的能力非常强大。美国虽然现在的整体实力还强于中国,但他要围堵这个世界第二经济体与第一贸易大国已经力不从心。
如今,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出口限制与贸易遏制很可能只是美国利用自身优势所构筑的最后一道围墙了,随着全球去美元化运动的愈发愈烈,美国的霸权根基已经开始松动,这条遏制中国的路也会越来越难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