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蟹网 > 手游攻略 > 人民网评陈某龙造谣:加班痛点需直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民网评陈某龙造谣:加班痛点需直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时间:2023-04-08 11:06:51

4月7日晚,四川德阳警方发布称,针对网传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不实信息一事,依法进行立案调查。陈某龙故意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已被行政拘留。此前,他虚拟中国电科员工姓名、头像,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连日来,这起公共事件沸沸扬扬,持续发酵。如今,陈某龙已被行拘。陈某龙用经不起推敲的聊天记录,调动了大众情绪,消费了公共情感,必将面临法律的惩处。但,加班痛点需直视,如何纾解工作压力,化解加班积弊,值得全社会进一步思考。
人民网评陈某龙造谣:加班痛点需直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陈某龙被抓了!4月7日晚,四川德阳警方发布称,针对网传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不实信息一事,依法进行立案调查。陈某龙故意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已被行政拘留。此前,他虚拟中国电科员工姓名、头像,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连日来,这起公共事件沸沸扬扬,持续发酵。如今,人们等来了警方的通报。通报还原了真相,起底了事实,也回应了舆论关切:即所谓的“小爽文”确系伪造,中国电科遭受不白之冤,而陈某龙一手导演了这起震惊全国的闹剧。

如今,陈某龙已被行拘。有个细节是,陈某龙从未有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他之所以污名化中国电科,原因是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这种偏狭的心理,冒险的行为,挑战法律的做法,极不可取。玩大了,也搞砸了,把自己折腾进去了。

法律不容冒犯。捏造制作“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固然过瘾,但这种过瘾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之上,被依法处理是应有之义。

透视此事,人们应意识到,面对网上很多过于离奇的事件,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如果情绪被轻易点燃,就可能被人当枪使,抑或成了不怀好意之徒的工具。具体到此事,陈某龙所炮制的聊天记录,确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更是拿加班说事,切中了大众的微妙心理,这是他能够蒙蔽那么多人的重要原因。

也要看到,一些人对该聊天记录保持了足够怀疑,他们通过技术剖析,认为该记录存有太多疑点,不可信。这种求真精神和求证意识,值得点赞。如果面对类似事件,多一些理性和清醒,也许就不会被动辄裹挟。

“反刍”此事,不应回避一个基本事实,加班仍是职场痛点,特别是强制加班更容易招致反感。劳动法对加班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换言之,如何解决加班带来的难题值得思考。

陈某龙用经不起推敲的聊天记录,调动了大众情绪,消费了公共情感,必将面临法律的惩处。但,加班痛点需直视,如何纾解工作压力,化解加班积弊,值得全社会进一步思考。

来源:@人民网评

流程编辑:TF060

人民网评陈某龙造谣:加班痛点需直视相关阅读:

青平:“员工怒怼领导”反转,铲除谣言滋生的情绪土壤更为重要

连日来,“中国电科员工因不满清明加班怒怼领导”一事引发热议,热度居高不下。而今,事件迎来了反转。

4月7日晚,警方通报,发布不实消息者陈某龙从未有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虚设微信群,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公众热议,造成恶劣影响。目前,陈某龙已依法被行政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之中。

从这件事中,我们除了又一次领会到“让子弹飞一会儿”的重要性,更该思考,这次谣言为何如此引发关注,甚至“深入人心”?为何仅凭几张微信截图,并无真凭实据,就能轻易三番五次登上热搜,并获得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是陈某龙编造的“加班”经历真的引人同情,还是网民们透过那些并不真实的微信截图,看到了饱受加班之苦,却小心翼翼不敢维权的自己?

此事虽是捏造,但其反映的加班文化确是很多“打工人”的痛。陈某龙之所以能够造谣成功,在于他抓住了社会痛点,并以一种类似“爽文”的形式进行营销。在很多爽文中,主角往往不畏强权,说常人不敢说的话,做常人不敢做的事,虽看起来“狗血”,却令人身心舒畅。陈某龙的这篇“爽文文学”,无疑戳中了职场人的心窝。

“好不容易等到的英雄,竟然还是假的”“一开始就觉得不对劲,怼第一句的时候就会被踢,这才是现实”“天不生陈某龙,万古如长夜”……从评论区的这些自嘲中,可以看到网友们对于工作产生的无奈和妥协。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特殊情况需延长工作时间的,每日最多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然而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漠视相关法规,有的直接将延长法定工作时间写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除了已被明令禁止的“996”“大小周”,“弹性工作制”“自愿报名”等隐形加班的工作模式层出不穷,甚至给员工安排繁重的工作,不加班就完成不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上班赚钱是为了生活,可如果上班把生活的时间全部挤占了,那就有点本末倒置,就容易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曾提出过“普遍有闲”的概念,他认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对企业来说亦然,保障员工充足的休息,员工才能更高效地投入工作中去,企业才会获得更高的收益;一味和员工强调奉献,天天要求加班,员工未必能调动起积极性,只会激起逆反心态。

不得不承认,在一段雇佣关系里,员工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尽管有劳动法作为后盾,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背负的经济压力,在职场上少不得如履薄冰,不敢轻言辞职,这也是陈某龙事件能引起强大共鸣的重要因素。

故事不真实,底色很真实。公众对于病态加班的怒火是真的,对于畸形职场的厌恶是真的,用人单位只有真正尊重劳动法,杜绝超时加班,严厉打击把无效加班当企业文化的行为,像落实工作那样落实休假制度,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才能真正铲除此类谣言生存的土壤。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更应以此次舆论事件为戒,时刻自省,将这场预演的怒火当做警钟,勿坐等真实事件发生。

相关文章

手机版 | 电脑版 | 客户端

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上传,版权属原著所有,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如有侵权,敬请来信联系我们,xxxxx@163.com 我们立刻删除。